687分女状元戴柳:被父亲偷改志愿错过北大,逃到韩国20年没回家
戴柳的故事,是一曲关于梦想、背叛与自我救赎的沉痛挽歌。一个父亲为了所谓的"好",用一张志愿表将女儿的未来钉死在了一个她从未选择的轨道上;而女儿,用整整二十年的时间,用一生的坚韧,用跨越国境的勇气,一点点地将自己从那个被剥夺的命运中挣扎出来。1. 志愿被篡改:北大的梦为何被父亲亲手毁掉1999年的夏天,湖北黄冈迎来高考放榜日。16岁的戴柳在家中打开电脑,查询自己的成绩。屏幕上“687分”赫然显现,她成为当年的黄冈市文科状元。这个高分让她兴奋不已,也让家人和邻居激动不已,纷纷为她送上祝贺。戴柳从小学习优秀,北大是她一直向往的目标。在填报志愿时,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大学,并计划报考法律专业。第二志愿她填写了父亲推荐的中国政法大学,尽管对这所学校兴趣不大,她认为这只是备用选项。戴柳的父亲戴先生是个理性且有主见的人,作为记者的他始终认为,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律专业更实用,未来发展更明确。这所学校曾是他年轻时的梦想,却因一分之差未能如愿。他把这份遗憾藏在心底,却希望通过女儿的选择来弥补。在志愿提交后不久,戴先生没有征询戴柳的意见,悄悄联系了学校,将她的第一志愿改为中国政法大学。他告诉班主任这是经过全家商量的决定,学校按照流程完成了更改。几周后,大学录取通知书送达。戴柳满怀期待地拆开信封,但看到“中国政法大学”这几个字时,愣在了原地。她原本信心满满的北大梦,就这样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化为泡影。2. 大学四年:压抑与疏离中的自我抗争新生入学后,班里组织了一场自我介绍,大家轮流站起来自述名字和梦想。同学们说起为何选择政法大学时,语气中充满了自豪。轮到戴柳发言时,她提到了自己在高考中以687分成为黄冈文科状元,却只字未提为何报考中国政法大学。语毕,掌声中夹杂着疑惑的目光。她意识到,自己与其他人有着无法跨越的差异。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戴柳几乎不参与任何校园活动。面对同学的邀约,她总以学业繁忙为借口推脱。每次放假,她更是找实习、社会实践等理由留在学校,极少回家。就算偶尔回到湖北,她也会尽量避开与父亲的直接接触。戴柳始终无法融入政法大学的环境。每次看到校内的活动海报或讲座通知,她都没有兴趣参加。学校有些法律案例讨论课要求学生分组模拟辩论,戴柳却选择最少参与发言的角色。她总觉得,心里有一个空白的地方填不满。与同学们的距离也渐渐拉大。大二时,同宿舍的女生发现戴柳在闲聊时从未提及家人。大家都好奇她的家庭背景,而戴柳只是含糊回答“父母在湖北”。她对父母的沉默,成了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谈资。戴柳与母亲的联系比与父亲频繁许多。每次母亲打来电话,她会耐心倾听,聊聊学校的事情。可是,当母亲试图让父女和解时,戴柳总会迅速转移话题。有一次,父亲接过电话,试图与她通话。结果,两人几句话后就争吵起来。戴柳直接挂断了电话,之后的几个月都拒绝再与家人联系。3. 逃往韩国:绝食抗争背后的决绝与勇气2003年,临近毕业的戴柳正忙着为自己的未来寻找出路。大四的某一天,她无意间在校园布告栏上看到了一条招生启事:韩国某高校计划招收国际法方向的研究生,并为入选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。这则消息让她眼前一亮,她觉得,这或许是她人生中最好的机会,一个能够彻底摆脱现状的契机。戴柳决定试一试。从准备申请材料到参加面试,她全程保持低调,不让任何人知晓,包括家人。英语基础扎实的她,为申请做好了充分准备。最终,她凭借优异的本科成绩和出色的表现成功通过了考核,收到了韩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。这一切,她独自完成,没有告诉任何人。直到录取通知书已经拿到手,她才将留学计划告诉了家人。母亲听后有些犹豫,担心她一人远赴他国是否能够适应,但最后还是选择支持。父亲的反应却完全不同。得知此事后,他无法接受,认为女儿不应该独自去一个陌生的国家。他主张她毕业后回家考公务员,进入体制内工作,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认为最为稳定的选择。父亲的态度异常坚决,当面表达了强烈反对,试图采取行动阻止戴柳的计划。他在家里和戴柳谈了无数次,试图说服她放弃留学。甚至在毕业典礼结束后,他干脆直接把她接回家中,没收了她的护照和相关文件,把她软禁在家里,希望用这种方式迫使她妥协。戴柳并没有因此退缩。面对父亲的阻挠,她没有屈服,而是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。这场对抗在家庭里愈演愈烈,父女关系几乎降至冰点。最终,在母亲的暗中帮助下,戴柳突破了父亲的限制,迈出了通往韩国的第一步。戴柳并未妥协,而是选择了绝食抗争。面对三天三夜滴水未进的女儿,母亲的心彻底软了。母亲在父亲不知情的情况下偷偷帮助戴柳办理了出国手续,还亲自送她到机场。临别时,母亲嘱咐她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,而她只是默默点了点头,拉着行李箱步入了候机大厅。4. 异国漂泊:从迷茫到落地生根2003年秋天,戴柳抵达韩国入学,戴柳被分配到一间四人宿舍,室友中有两名韩国学生和一位来自中国东北的女孩。第一次交谈时,语言的隔阂让她有些尴尬,尤其是韩国室友说话时夹杂着一些英文单词,戴柳只能靠猜测大致理解意思。为了更快融入新环境,她购买了韩语教材,每天晚上练习发音,连宿舍走廊里贴的通知都认真对照字典翻译。上课第一周,戴柳经历了巨大挑战。虽然专业课程使用英文授课,但课后的小组讨论多以韩语进行,这让她感到吃力。老师提问时,她只能用蹩脚的英文表达自己的想法,语法错误让同学忍俊不禁。她从不解释,只是暗自花更多时间准备下一次发言。除了语言,饮食也是她需要适应的难题。学校食堂里多是韩式冷面、泡菜、石锅拌饭,分量少且油腻。戴柳胃口较小,每顿饭只能吃些简单的白米饭和汤,常常吃不饱。到了周末,她尝试在附近的中国超市买了一些面条和调料,自己动手煮面。经过半年多的努力,戴柳的韩语水平有了明显提升。她开始试着和室友用简单的韩语聊天,彼此关系逐渐变得融洽。一次小组作业中,韩国同学主动邀请她到家中一起完成任务,还向她介绍当地的传统文化。这些经历让戴柳慢慢适应了生活,也对这个国家有了更多的了解。学术上,戴柳依然保持着高强度的学习节奏。研究生课程的作业量非常大,尤其是国际法相关的课题需要查阅大量的英文文献和案例。她白天泡在图书馆,晚上整理笔记,甚至常常熬夜到凌晨。学校举办的法律演讲比赛,她报名参赛,并凭借清晰的逻辑和出色的英文表达赢得了评委的肯定,拿下二等奖。两年后,戴柳顺利完成学业,获得了硕士学位。毕业后,她面临新的选择:是留在韩国,还是回国发展?回国意味着要面对父亲未解的矛盾,而留在韩国又意味着要在异乡孤身打拼。思量再三,戴柳决定留下来,进入一家韩国律所担任法律顾问。5. 二十年未归:解不开的心结与父爱的释怀2019年底,戴柳结束了长达14年的证券公司职业生涯。辞职后,她开始用更多时间反思自己的生活规划,也逐渐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。因为多年来练习瑜伽的缘故,她特别喜欢慢节奏的生活。一次旅行中,她来到韩国济州岛,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,决定在这里开启新的人生篇章。在济州岛的一次茶艺交流会上,戴柳结识了一位从事果园管理的韩国男子。两人一见如故,谈起各自的工作与生活经历时发现有许多共同点。相处一段时间后,他们确立了恋爱关系。2020年初,戴柳与这位男子在朋友的见证下正式订婚,准备在济州岛安家。与此同时,戴柳开始筹划开一家茶艺馆,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。为了实现这个想法,她专门报考了国内的茶艺师与评茶师资格认证,并通过网络课程学习相关知识。2021年底,她的茶艺馆终于正式开业,馆内的装饰融入了许多中式元素,成为当地游客和居民的热门打卡点。这一切稳定后,戴柳才拨通了母亲的电话,告诉她即将举办婚礼的消息。电话里,母亲听到后非常高兴,连连表示希望能来参加婚礼。可提到父亲时,戴柳却没有多说。“爸呢?”母亲小心翼翼地问。“就不用他来了吧。”戴柳简单回答。电话那头,母亲沉默了几秒后低声说道:“他这些年一直想见你。”尽管母亲的语气中带着恳求,但戴柳没有回应,随即挂断电话。这次通话之后,戴柳没有再主动联系家里。后来,母亲偷偷打来一个电话,问她是否能抽时间回一趟老家。“你爸身体不太好了,总念叨你。”母亲的声音哽咽了,但戴柳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答复。这一年的春节,家里的年夜饭桌上多了一道空椅子。父亲坐在主位,神情复杂,夹起一块鱼肉却迟迟没有下筷。母亲几次试探性地提到戴柳,他始终没接话,只在最后轻轻叹了口气:“她要回来就回,不回来就算了吧。”2022年,戴柳的茶艺馆渐渐步入正轨,与此同时,她也开始筹备自己的婚礼。婚礼日期定下后,母亲再次联系戴柳,希望能劝动她邀请父亲参加。然而,这次戴柳的态度更加坚决:“我不想让他出现在我的婚礼上。”婚礼当天,戴柳身穿中式嫁衣,在济州岛举办了一场小型仪式,邀请了许多在韩国的朋友和同事。婚礼现场,茶艺表演和传统音乐环节得到了来宾们的一致好评。然而,对于远在中国的父亲,这一天是他沉默中度过的。婚礼后,戴柳的生活逐渐回归平静。她继续经营茶艺馆,还开始尝试开设中韩文化交流课程。尽管事业发展顺利,但她始终没有再主动联系父亲。过去二十年,戴柳与父亲的关系始终没有修复。每一次母亲的求和电话,最终都以沉默结束。父亲也渐渐不再提起女儿的名字,只是偶尔翻出她的旧照片发呆。戴柳从未再回过老家,而家中的父亲,也未能等到这段父女关系修复的一天。参考资料:被父亲偷改志愿的“文科状元”:错失北大后,她独自漂泊异国20余年,现状如何?2023年07月02日 20:21:43 来自广东省作者:阿呆爸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